- · 《建筑材料学报》期刊栏[04/29]
- · 《建筑材料学报》数据库[04/29]
- · 《建筑材料学报》投稿方[04/29]
- · 建筑材料学报版面费是多[04/29]
关于学生写作的几点看法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关于学生写作的话题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历来论述颇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今天“老生常谈”,也来谈谈这个问题。有关写作的话题内容多、范围广,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此,仅就几
关于学生写作的话题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历来论述颇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今天“老生常谈”,也来谈谈这个问题。有关写作的话题内容多、范围广,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此,仅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写作是一件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艰苦劳动
写作是在创造精神产品,它比一般产品的生产更具复杂性。人们把写作过程称为“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活的原料经过创作者选择、加工、提炼,转化为艺术的产品,即由生活之花,酿成艺术之蜜。要实现这种转变,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素材,还必须充分发挥创作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创作“精神产品”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轻易完成。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创作,是你一切精力的高度紧张的结果。这也是生活的智慧、技巧和艺术。”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红楼梦》蜚声海内外,历来脍炙人口,深受读者喜爱。为了创作,曹雪芹呕心沥血,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困境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遗憾的是“任午除夕(1763 年2 月12 日)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未能完成就溘然离世了!仅仅写完了八十回。《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写作《二京赋》用了十年时间:“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写作过程之艰辛、用时之长可想而知!因此,认为写作可以不费气力、不费心血,是不符合写作规律的。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是写作者苦心孤诣艰苦努力的结果。
二、要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写文章就是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现。鲁迅先生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茅盾先生也指出,学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固然不可不学,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夫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观察”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座右铭。宋代诗人道潜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美好的自然风光。“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写出了富于情趣,生活气息浓郁的好诗。一方面表现大自然景色如诗如画、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逍遥自在、豁然闲适的心态。《荷塘月色》大家都熟悉,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都很经典。“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我们赞叹朱自清笔法的高超,更赞叹朱自清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多姿多态的荷花,再写缕缕的荷香。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恰当的比喻描绘它们的神韵。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即使时断时续、转瞬即逝、不易察觉的“缕缕荷香”也没逃过作者的观察。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把它比作“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月下”荷塘的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样,描写“月色”的文字也非常优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月色,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作者观察细致,并表现了出来。先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的景色,用“泻”“浮”“洗”“笼”等动词,写出了迷人的梦境一般的幻境。运用静态动写,把画面写活了。正所谓“状难状之景,述难述之情”,极具艺术表现力。散文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这样写成的,作者说:“我写《长江三日》就是记了三天的日记,但那三天三夜,我把全部生命都倾注于对长江的观察、探索、思考中。人家睡觉,我深夜起来观察。长江夜晚的美,很少有人写。……”(《创作积累》)。难怪俄罗斯作家契诃夫认为,观察是创作才能的首要因素,他要求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
文章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网址: http://www.jzclxb.cn/qikandaodu/2021/0708/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