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筑材料学报》期刊栏[04/29]
- · 《建筑材料学报》数据库[04/29]
- · 《建筑材料学报》投稿方[04/29]
- · 建筑材料学报版面费是多[04/29]
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的相关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前言 大量工程实例表明,近年来,我国建筑废弃物污染愈发严重,对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的方法和理论,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影响。但我
前言
大量工程实例表明,近年来,我国建筑废弃物污染愈发严重,对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的方法和理论,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影响。但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基于理论实践,对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做了如下研究。
1 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现状
根据2014《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对测算的结果可知,我国每年因新建、拆除、装修等产生建筑垃圾为15.5亿吨~24亿吨。研究表明每拆除1平方米建筑,会产生1.3吨的建筑垃圾,同时每新建1平方米的建筑,也会产生0.3~0.5吨的建筑垃圾。我国处理建筑垃圾的能力只有5%左右,而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生处理建筑资源的能力高达90%以上。
建筑材料循环利用能产生极大效益,研究表明,每10亿吨建筑垃圾全部资源化,可减少天然砂开采10亿吨,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降低运输费用约500亿元,减少油耗15亿升,少报废车道二级公路约1000公里,降低公路维修费用50亿元,减少约2000万平方米自然植被被破坏。每100万吨建筑垃圾,通过一系列处理可回收88万吨再生骨料,1000吨废金属,3.1万吨的有机杂物已经9.2万吨渣土。从这几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实现建筑材料的循环再利用,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成本,而且也会带来可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
但现如今,我国建筑材料当中,约95%的废弃建筑材料都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回收利用情况和发达国家还比较薄弱。同时也缺乏相应科学完善的法律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供应链。总而言之,我国目前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的现状是:虽然我国近年来,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待提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利用流程、法律法规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并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方针,才能最大限度上提高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率。
2 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的策略
2.1 加强建筑拆解的宣传力度
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建筑拆解方式,对提高建筑材料回收率有很大帮助。而建筑拆解属于一种全新的拆除模式,我国建筑拆解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建筑拆除单位和民众对拆除的思想和工艺还不够了解。所以,政府部门要通过相应的传媒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使每个拆除单位都能认识到建筑拆解的优势,以及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我国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水平,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
市场交易是连接建筑拆解和实现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的主要节点,要想切实提高建筑拆解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建筑废料交易市场。国外成功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经验表明,在建筑拆除废料市场机制下,才能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交易。通过建立有效的市场环境,才能获得更加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最大限度上提高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率。
2.3 积极推动建筑废料循环利用的产业化
任何一个新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一个成熟产业都必须得到相应企业单位的认可。我国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通过市场化的运营路线,才能提高其市场活力,实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企业也要需要具有高度环保意识以及责任感,建立从建筑废料回收、分拣、加工、销售等流水化生产链,促使建筑材料循环企业快速实现产业化。通常情况下,建筑废料循环利用率的提高,并不是某一个企业或者单位责任,需要众多企业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才能达到具体。
2.4 提高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技术
大量实例表明,建筑材料在循环利用过程中,仅仅具有经济效益还不足以发挥建筑材料最大的价值和功能。循环利用大范围推广主要的限制因素是循环在利用技术,这一点也是提高建筑材料循环在利用的关键。但就我国目前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技术而言,还存在很大不足,比如:建筑材料加工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缺乏综合利用分选技术和设备研发的能力,建筑再生品缺乏利用产品质量保证等。所以,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培养建筑废料资源化的研究人员,并建设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研究基地,对重大示范性项目实施项目直接投资或者资金补助等支持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技术开发等,才能最大限度上提高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效率[2]。
文章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网址: http://www.jzclxb.cn/qikandaodu/2021/0728/645.html
上一篇: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下一篇:建筑材料检测受到加荷速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