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生命最后十年这位院士干成了一件大事从材料学

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见闻记——引才聚才,永川为什么“能”? ●“引”——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展引才聚智渠道 一是依托项目引才。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自2017年以来,依托长城汽车、

☆见闻记——引才聚才,永川为什么“能”?

●“引”——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展引才聚智渠道

一是依托项目引才。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自2017年以来,依托长城汽车、东鹏智能家装、中交航空港、中交STS电动车、德国SW机床、腾讯云(永川)物联网小镇等优质招商项目,引进中科院计算所天津分所所长陈援非、天津中科院物联网技术研究院主任赵善文、北斗七星物联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张亮、国内外一流专家袁一卿等高层次人才。

二是搭建平台聚智。制定《永川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办法》,对创办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奖励,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端科研平台集聚高端智力资源。2018年,新建福林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全区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总数达3个,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等国内外一流专家9名。

三是用好活动揽才。制订《永川区重点学术活动资助办法》,支持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活动中与专家建立联系,邀请专家为永川区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先后举办了“重庆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2018年CPCA科技年会”“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论坛”等多场学术峰会,与园区企业达成技术合作意向38个。目前正在筹备举办以“智能化装备及制造”为主题的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术年会和第六届青年印刷电路学术年会。同时,积极参加重庆市国创会等大型人才活动,引进博士5名,长城汽车等重点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12人。

2019年元旦。

这一天,重庆文理学院校园官网上,登出了一条点击量较平时多出6倍的消息。

那是一条讣告。

这条消息,让全校两万余名师生的元旦染上了悲伤。

这天凌晨1点5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文理学院名誉校长、战略发展顾问涂铭旌溘然长逝,享年90岁。

“情牵”

——一元钱就能引来院士?这并不是一个传说……

涂铭旌的一生,一共经历了三次创业。在此过程中,他一直在向西部落后地区“西迁”。

第一次创业是在上世纪50年代。

1958年,这个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的年轻教师响应国家服务西部的号召,毅然服从组织安排,登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的30年里,涂铭旌跟随周惠久院士主攻金属材料研究,为中国新材料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8年,涂铭旌60岁时,来到成都科技大学(后合并到四川大学),开始主攻功能材料研究,成为该校磁性材料研究的奠基人和拓荒者。

一转眼,20年又过去了。

这次,进入耄耋之年的涂铭旌回到故乡重庆,希望加盟位于永川区的重庆文理学院,准备开始人生的第三次创业。

消息传出,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位高龄院士“屈尊”来到一所二本院校“白手起家”,图个啥?

而被重庆市、永川区和学校各级引才赤诚之心所吸引的涂铭旌,早在接过重庆文理学院聘书前,就曾表明心意:“我不要高薪,给我一元钱的工资,我就是学校的人。”他对校领导说:“我是九龙坡人,我老伴是永川人——我们都是重庆人,希望能够回报家乡。”

加盟重庆文理学院后,涂铭旌第三次创业的条件并不优渥。

彼时,重庆文理学院的材料学等新兴学科基础薄弱。“当时,学校实验室只有4个人,设备空缺,资金匮乏,一切都是一张白纸。”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雷宇说。

然而,在随后的十年里,涂铭旌不仅在永川扎下了根,还从无到有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就,组建培养出一个包括多名“海归”在内的高端科研人才团队……

能做到这些,涂铭旌究竟“凭”什么?

“倾力”

——重点吸引大家名师,倾尽全力进行扶持,以某一创新领域“点”的突破,带动未来创新研发和市场化应用“面”的提升。

“父亲心里始终有个愿望:报答家乡。”涂铭旌的儿子涂波说。

1946年夏秋之交,年仅18岁的涂铭旌前往上海同济大学求学。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轮船经过夔门、即将离开家乡之际,一种强烈的情感在涂铭旌心中升起:“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回报生我养我的故乡!”

从此以后,那山、那水便随着那纷飞的思绪,永远定格在涂铭旌心头。

文章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网址: http://www.jzclxb.cn/qikandaodu/2021/0730/652.html



上一篇: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下一篇:创新创业环境下大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

建筑材料学报投稿 | 建筑材料学报编辑部| 建筑材料学报版面费 | 建筑材料学报论文发表 | 建筑材料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材料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