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穴居文化的嬗变与演进——穴居文化的活化石:

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穴居文化的嬗变与演进——穴居文化的活化石:山西土窑洞 选自《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董永刚、董永哲 摘要:黄土窑洞是山西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源于自然融于自

穴居文化的嬗变与演进——穴居文化的活化石:山西土窑洞

选自《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董永刚、董永哲

摘要:黄土窑洞是山西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源于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成功范例。山西的土窑洞发端较早、形式完备且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这不能不说与其所依据的地理特征和自身的价值关系紧密。今天的窑洞形式多样旧时的纯生土窑洞却面临快速消褪的局面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现存的古窑洞对于认识远古穴居文化、了解窑洞的发展历程和开发旅游资源意义深远。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穴居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窑洞”的产生是先民们与自然界不断斗争的结果更是人类在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状况这一艰难过程中的伟大创举。后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尽管不断有多种形式的建筑形式产生但窑洞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内在特点得以延续并一直保留到今天。从传统的土窑洞形式看大致可以分为靠崖式、下沉式及独立式(这种窑洞为土坯拱券而成从建筑材料上看尽管已经脱离了完全依靠原生黄土的做法但所用土坯并未经过焙烧理论上讲仍属土质窑洞)三种。

从考古发掘和现存土窑洞及现有科学研究成果三方面看窑洞建筑是由原始穴居中的横穴发展演变而来这一点毋庸置疑。《墨子》中就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这里的穴指的就是穴居。而“窑”的记载迄今为止最早就是《前秦录》中“凿地为窑”的说法这也是最早称横穴为窑的记载而真正意义上的“窑洞”一词大概到明代才出现。大量的史载材料说明无论从土质结构开挖难度上讲这是一种黄土高原最直接、最有可能的原始构筑方式。从穴居到成熟的窑洞建筑尽管期间绵延时间长但这种居住文化却从未间断足现其顽强的生命力。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黄土高原的河谷地带就有大量的土窑洞。《诗经·大雅》上说:“陶穴复穴未有家室”。这里所说的陶穴就是下沉式窑洞而复穴就是坡崖上的半敞式窑洞[1]。隋唐时期许多窑洞被官方作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如与东都洛阳同时修建的含嘉仓等[2]。到宋元的时候史书上就有了对陕北、晋中豫西及陇东等黄土高原上几大窑洞分布区的描述尤其是到元代时砖石窑洞开始产生到明清时期窑洞无论从形式上、用材上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逐步定型并发展至鼎盛时期。这里仅对较为原始的“掏土为窑”的原生窑洞作一探讨。

我国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按区域划分主要分为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六大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约仍有370万人以窑洞为主要居住形式。就纯粹的土窑洞而言其所占比例则相对更少目前山西的土窑洞居民数大约为480万人左右。窑洞民居可以说是在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及传统古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完成其定型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原生的黄土建筑有加快消褪的迹象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窑洞的历史远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陈正祥先生的《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就曾对黄土高原窑的居古老性有过中肯的表述。他认为早在400多年前远古的先民就将此地选为落居之地自此后人们便结束了迁徙无常的游猎生活。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看西安半坡、横山县魏家楼乡、山西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及太谷白燕等几处龙山时期窑洞遗址是目前发现较早的实证。如果说龙山时期的窑洞是初具形态与规模的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黄土穴居形式那么可以说窑洞的历史在时间上还有继续向前推移的可能甚至可以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就山西来说上世纪80年代发掘和顺、陵川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就是开人工穴居的先声之作。如果单就穴居而言非华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莫属。

山西的土窑洞发端较早、形式完备且具有很好的延续性与其所依据的地理特征和自身的价值关系紧密。首先说一下开发土窑洞的主要载体——黄土。

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穴居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自然环境的客观存在是制约房屋发展变化的先决因素。山西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为黄土覆盖且多山地、河谷。我国北方包括山西在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分布较为广阔的黄土区。从地质学的角度和黄土生成的年代分析学术界一般将黄土分为午城黄土(习惯上也称古黄土其一般构成黄土塬及丘陵地区的中下部土质生硬开挖困难)、离石黄土(该黄土层土质细密力学性能理想)及马兰黄土(该黄土层土质均匀结构为垂直节理具有一定的湿陷性)三种。其中马兰黄土从生成年代上讲时间最晚约在晚更新世离石黄土次之。现存黄土窑洞大多开挖于离石黄土与马兰黄土两种黄土层中。由于黄土在整个第四纪形成期间“气候偏干”[3]雨量不大空气湿度相对较小地下水位较深相应地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参与的成分就很少从而使得土壤中的碳酸钠保留成分较多这就使得后期土壤抗风化、抗渗水、具有垂直纹理且结构均匀致密不易坍塌等特点十分利于穴居窑洞的开挖。

文章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网址: http://www.jzclxb.cn/zonghexinwen/2021/0830/672.html



上一篇:一级致癌物石棉,潜伏期可达数十年,你用过的
下一篇: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吿

建筑材料学报投稿 | 建筑材料学报编辑部| 建筑材料学报版面费 | 建筑材料学报论文发表 | 建筑材料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材料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