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吿

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吿 《考古学报》1959年02期 唐金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一、发掘经过及地层情况 遗址位于现西安市郊的西北部,东距玉祥门约1.5公里,北距汉代长安

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吿

《考古学报》 1959年02期 唐金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一、发掘经过及地层情况

遗址位于现西安市郊的西北部,东距玉祥门约1.5公里,北距汉代长安城故址约1公里余,南邻大也也(图一)。遗址在未发掘之前,地势略高于其周围的一般地面,中部是一个不规则的大土堆,其南北长180,东西宽约60余米,中部最高处约5—7来,当地的人们把它叫做"冢屹幡''(图版壹,1)。

这个遗址在1956年7月中旬,为陕西省文管会所发现。当发现时遗址上部的文化层和部分遗迹,已被建设施工中平整地面推毁约三分之二,露出了土坯和夯土墙。陕西省文箜随卽派工作组前往发掘。1957年3月中旬,交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硏究所西安硏究室继续进行发掘。前后参加发掘工作的同志有李涤陈、卫大信、张瑞基、冉宪复、唐金裕等同志,另有陕西省文管会田醒农、雒忠如、王玉淸三同志协助。整个工作自1956年7月27日开始,至1957年10月15日结束。共发掘面积6678平方米。

整个发掘工作是配合基建工程进行的。根据施工的急缓,先从保存较完整的中心建筑遗迹开始。由于上部文化堆积层和部分遗迹被破坏,东面一部分建筑物又被一条晚期的河渠所打破,因此对这部分的情况不太了解。建筑遗址里面,堆积着被大火焚烧过的建筑材料,如变成火红色的瓦片、土坯块、钮烧土、木炭渣,以及因火燄高度集中以致瓦片、土坯被烧燃的残渣和一些倒塌的残赃断垣。看去只见一片红色,火烧过的情景犹了然在目。堆积厚度0.2—1.8米。围墙、四门及配房、圜水沟等建筑遗迹,除了部分被鹿代砖瓦窖坑D和近代墓葬所破坏外,一般保存较好。牝门则在施工中遭到破坏。

围墙、四门及配房的文化堆积共分四层:第一层系耕土,厚0.15—0.3米;第二层为近代扰乱层,土质较紧密,色黄褐,内含少量素面瓦片和近代瓷片,厚0.5-0.62米;第三层系路土层,只在四门过道中发现,为遗址毁弃后经过人们在上面走踏而形成的,土质坚硬,色黑褐,厚4—8厘米;第四层为遗址的遗物堆积层,出土有红烧土,包含物有绳纹瓦片、瓦当、铁钉、木炭灰渣及残砖等,土层厚0.3—0.42米。

圜水沟的地层堆积可分三层:第一、二层与围墙、四门及配房相同;第三层为沟内堆积层,土质松软,色灰褐,接近沟底为黑色的淤土,包含物有长方砖、石板,已扰乱,仅两壁部分砌砖保持原状。

二、建筑形制

发掘结果,了解制固建筑遗址的规模宏大,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心建筑物;第二部分为围墙、四门及配房建筑;第三部分为圜水沟。它们的关系是:遗址的中心为中心建筑,在一个圆形夯土台上;中心建筑的四周是一个方形的院落,它的四角各建有曲尺形的配房,各配房的四面的中距又有东、西、南、牝四门的建筑,配房的外侧又有围墙与四门连接,整个构成一个方形建筑体,位于方形夯土台上;在围墙的四周又有一圆形的大圜水沟,在大园水沟的四边正对四门处又有长方形的小圜水沟。这就是整个建筑遗址的建筑平面布局情先(图二)。

(―)中心建筑

中心建筑是在一个方形的土台正中部。土台南北长205,东西长206,高1.6米。土台的上部是夯±o中心建筑物的地基是一个圆形夯土台。夯土台的上部直径62,底径60米。地基高于院落地面30多厘米。其构造是,在所要建筑的地点及所需要的面积处,先掘一个圆坑,坑壁略成弧形,经硬实后,再在坑内塡土,夯筑成一个圆台基,再按照平面的布局挖出室内的空间,留出墙壁,再挖柱窝。从居住面至夯土底深为2.9米。中心建筑的平面似“亚"字形。方向正南北,南北通长42,东西42.4来。正中是个大方形的夯土台,南北长16.8,东西长17.4,残高1.5米。按其四周建筑的布置,夯土台原来很高,推测高台上面原有楼阁式的建筑。在土台的四角,各有方形的小夯土台两个,大小相同。这些小土台可能是帮助建筑物在转角地方角柱加固而筑成的,也可能上面原有小楼或亭阁的建筑。在大夯土台的四周有东、南、西、北四堂建筑(图三;图版壹,2)。北堂出抱厦四间,其他三堂毎面出抱厦八间,每边通长24米。在抱厦、厅堂以及廊屋转角处都用两个柱础(图版捌,2),如果两个转角相邻处则用四个(图版捌,1),其中只有一个转角是用一个大柱础的,但它的大小却相当于两个小柱础。这种在转角处使用两个柱础的作法,是受到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建筑上还不能解决转角的复杂结构。南北两堂柱础都用白石,石质细腻;东西两堂则用靑石,质粗而体积也较小。

文章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网址: http://www.jzclxb.cn/zonghexinwen/2021/1130/748.html



上一篇:穴居文化的嬗变与演进——穴居文化的活化石:
下一篇:一分钟了解科学家眼中的干细胞,让更多不可能

建筑材料学报投稿 | 建筑材料学报编辑部| 建筑材料学报版面费 | 建筑材料学报论文发表 | 建筑材料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材料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