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从历史地图看武昌沙湖的变迁·上(1899——1979年

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沙湖、东湖、北洋湖、北洋桥、积玉桥、螃蟹岬、沙湖嘴、紫金山、秦园路) 题记:前两集讲的是任桐与《沙湖志》;任桐与琴园。此篇想讲一讲沙湖百年来


(本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沙湖、东湖、北洋湖、北洋桥、积玉桥、螃蟹岬、沙湖嘴、紫金山、秦园路)

题记:前两集讲的是任桐与《沙湖志》;任桐与琴园。此篇想讲一讲沙湖百年来的变迁,实际上是讲沙湖百年来的填埋史。

沙湖,位于武昌古城东北部,东临今中北路,南公正路,西抵武(昌)九(江)铁路线,北达秦园路,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城中湖”。

“沙湖”一名就最早见诸于四百多年前明嘉靖年《湖图经志书》,在该书卷所附“武昌府总图”中标注“沙湖”,经杨桥与长江相通。后清乾隆年《江夏县志》卷之《川》记载:“沙湖,在县北。”并且在江夏疆域图也明确标注了沙湖的位置。历史上沙湖也叫“俞家湖”,《读史舆纪要》卷七六《湖》记载:“俞家湖,在县东北五,南抵县东南四之郭郑湖(今东湖),西通江。”今天武昌区还有个“余家湖村”(古文里俞、余通用)。

关于武昌古城北部沙湖、东湖这一片湖泊群的形成原因,往远说:一亿五千万年前,武汉地区还是一片海洋,一亿五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海水退却,陆地抬升,沧海变桑田。在这个过程中武汉地区隆起了一条山脉,即今天从汉阳扁担山、米粮山至龟山、蛇山、南望山一直到九峰以东,山脉两边则是大片的湖泊、沼泽。大约300万年前长江冲破龟、蛇两山,向东而去,形成今天武汉地区一条山脉众多湖泊地貌。往近了说:武昌古城“自徐家棚以下有一条相对高程为2~3米,由细砂与粉砂质黏土形成的长江自然堤。堤内形成相对低下的洼地,每当汛期过后。洼地便潴水成湖,此即东湖、沙湖的主要成因”(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4期《东湖水文特性调查》)。于是武昌古城东北一带由于长年雨水汇集,自然形成了沙湖、东湖、白洋湖、严东湖、严西湖等等一系列的湖泊群,这些湖泊群对武汉江南地区的汛期调洪起着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武汉长江段的两岸堤防最高处还是在汉阳门桥头至徐家棚一带。

史料显示,明洪武年间,沙湖面积有近万亩的规模,大约6至7平方公里。那时,沙湖、东湖、白洋湖是相互连通的,沙湖、东湖的水都可以从白洋湖入江。明代的地图我没有,但清代早期的地图上却标注的很清楚。


这是1794年江夏县志《武昌城及城外山水地图》中的沙湖、郭郑湖(东湖)、白洋湖,三湖连通,从白洋湖入江。


这是1869年《江/夏疆域图》中的沙湖、余家湖(这里的余家湖也即俞家湖,这里似乎把沙湖分成东西两个部分、郭郑湖(东湖)。这张图上白洋湖没有了,只剩下个北洋桥。明末清初,青山沿江一带有一些沙洲,后来由于江水改道,这些沙洲逐渐成为陆地,于是白洋湖也就逐步淤积成陆,只剩下通江明渠,以及北洋桥。今天在洪山区团结大道以南,工业四路和礼和路之间,北洋桥仍然存在,桥下是东湖通往青山出江口明渠。


这是1883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中的沙湖。从图上看湖水向西通过多子桥、武胜门前的积玉桥、西城壕子闸到应山湖,再通过北城角闸到筷子湖出江。武胜门正街西边有箍桶街、砖瓦巷、营房口、曾家巷等几条街,东边湖岸却没有街道和建筑。

沙湖面积第一次大规模减小是在张之洞治鄂时期。

1899,为治理武昌地区的水患,张之洞于武昌红关(下新河)与青山之间分8段修筑了武(昌)青(山)堤(初期叫武丰堤),于是彻底把沙湖与长江分隔开来(有资料说此前汛期沙湖也有通江的口子)。


这是1899年《武汉略图》中的沙湖,湖水往东北过白洋桥在青山入江,向南与东湖连通;往西南过积玉桥连接筷子湖通长江。图中的农务局即今天的湖北大学校区。图中的绿线为日常水面线,蓝线为汛期湖岸线,两条线之间为湖滩湿地,在汛期起调蓄作用。

1900年,粤汉铁路动工,终点由原来鲇鱼套改为徐家棚,铁路穿沙湖而过,将沙湖分为:铁路以西称为沙湖,又名内沙湖;铁路以东称为沙湖,又名外沙湖。


这是1927年美军绘制《汉口地图》上的沙湖,粤汉铁路从沙湖穿过。沙湖南边的湖岸线紧贴螃蟹岬、紫金山、小龟山,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山路(北段)以北、湖北电视大楼以北全是湖面。注意图中下部中间还有一个“小沙湖”。现在的紫金小区以及小东门建材市场当时全是湖面。(地图来源:贵阳改哥)

文章来源:《建筑材料学报》 网址: http://www.jzclxb.cn/zonghexinwen/2021/1213/760.html



上一篇:一分钟了解科学家眼中的干细胞,让更多不可能
下一篇:刘浪教授:镁渣的改性及其在矿山充填领域的应

建筑材料学报投稿 | 建筑材料学报编辑部| 建筑材料学报版面费 | 建筑材料学报论文发表 | 建筑材料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材料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